2007-02-24

关于控制

春节前,公司活不忙,就仔细阅读《Programming Ruby》第二版英文版(中文版拖了快一年了还没出版,已经成为笑话了),在看到第167页的时候,发现作者专门为这句话写了脚注:“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command line.”。脚注中有一个指向Neal Stephenson的文章的链接。作者推荐的文章当然要看看,结果那篇文章超长,又没有中文版(最好英文好的大侠能够翻译成中文),免强稀里糊涂地看了一半,但是大概意思是了解的,文章中讲了很多关于计算机企业为了赚大钱、能够“控制”用户,给操作系统加入了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复杂的“功能”,各大公司替你决定的审美,还类比了很多文化、经济、汽车等方面的现象。 我感觉核心的思想是计算机企业为了经济利益,想方设法地人为制造“市场”、“控制”用户。


这次春节,用了一下Vista家用版(正版),真是大失所望。感觉跟XP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。那些花哨的东西(说实话不够花哨),根本对工作效率没有什么改进。反倒感觉样子有些古怪、也不够美观,可能影响用户体验。媒体中心的功能,早就在VAIO、Apple的电脑中实现了。而且Vista的媒体中心用起来很不方便,那个照片管理器,不停地出错退出。(有个细节,照片管理器的“幻灯片播放”功能肯定是经常使用的,但是我却找了半天,原来下面的一个三角形图案的按钮,就是幻灯片播放,真是郁闷。和它相比较,Google的Picasa的界面设计就好得多,常用的、不常用的按钮排列清晰,而且都有文字!强烈建议在界面上,所有图标都要加上文字!)
既然Vista“不怎么样”,为什么这么兴师动众地推出呢,当然是让用户升级换代呀,这样,各个软件公司钱赚了一遍又一遍。

再说苹果公司,给我的感觉就是太“强硬”、强迫大家接受苹果的审美观。不过由于苹果的设计确实比较好(看),因此普遍认为苹果的产品比较“艺术”,比较“高雅”。比如iLife和iPod,能让大众“以为”自己有“超凡的能力和高雅的艺术品味”。媒体有时候也很“傻”,比如苹果要推出一个iPhone,无数的媒体铺天盖地免费宣传,我实在是不明白。

《三联生活周刊》2007年第8期第105页,《莱纳斯的毯子》有这样的一段话:“自由软件教父理查德·斯图尔曼始终执着于“自由”二字。这位老黑客痛恨一切企图以专有软件控制用户的商业公司……他坚持认为软件必须能自由修改和传播,否则软件的写作者有太多机会控制现代人的生活,这是一场道德的战争。他反对一切对人的控制,反对跟踪技术,所以连手机都不用,除非有人造出一款完全基于自由软件的手机。他也不喜欢版权法对互联网的染指,在一次演讲中,他说:“版权法保护的是唱片公司,而不是艺术家或者歌迷的利益。既然有了网络,艺术家和‘粉丝’就应该一手交音乐,一手交钱。”他是众目睽睽之下赤着双脚站在台上讲这番话的,身上痒了就随时挠挠,简直像个街角流浪汉。他本来可以做亿万富翁,但他偏偏喜欢流浪,没有家,大部分时间在旅行和讲课,他才是《花生》里那个始终不肯放下毯子的莱纳斯。”

关于消费和观念的控制,推荐阅读《¥19.99——顶尖广告高手自曝行业内幕》,我感觉里面讲到的很真实,很可怕。看完后,你会觉着有些消极。我们被现代经济强加给太多的观念和习惯。里面的精彩文字很多,无法一一摘录了。

春节期间看了看“百家讲堂”的讲解“老子”的书,感觉他们的解释有误导的嫌疑,也算是对读者的一种“控制”:
1 把经典作为借口。比如“软弱胜刚强”,我想这是一个哲学上的比喻,而不是“战术”上的论述。绝对不是软弱者自我安慰的妙方,绝对不是大家保持“软弱”的借口。
2 生搬硬套,把一些现代的问题或自己的观点硬往经典的字句上靠,这些很像是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找一个“牢固”的依据,很有些中医的味道。如此复杂的世界,怎么可能都用一本薄薄的经典解释了?就算“套上了”,也绝对不能就此证明自己是对的。
我喜欢道德经,但不希望它成为某些人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牵强附会的依据。

人们对潮流或个性的追求,我有以下一些想法:
1 人们喜欢随大流、赶潮流。所以商业界可以编制出各种“流行趋势”,让大家追赶、“升级换代”。
2 人们又想要个性,不想跟别人完全一样。甚至夸张点儿说,想独占自己喜欢的东西。比如苹果宣布转向Intel芯片的时候,因为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使用苹果电脑,很多人都有失落感。
3 人们又想影响别人,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、审美,想把别人拉到自己的队伍中来。比如喜欢苹果的人会鼓动别人也去喜欢苹果,比如宗教信仰。
真是非常有趣,我想也许这是降低自己“一个人”犯错误可能性的一种本能。如果结合以上“要求”,一种最理想的状态是:自己是绝对正确的;只有自己是绝对正确的;大家都知道你是绝对正确的,永远不停地向你学习,但是永远也赶不上你。

写这篇文章的想法是,作为企业,不要为了钱去制造“需求”、制造“文化”。作为消费者,请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,购买你自己喜欢的、确实需要的东西,而不要让大公司替你思考、替你决定。

想想我写的《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》,也许太消极了,也许太强加于人了。引用王小峰(带三个表?)的《不许联想》的最后一页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束:“当年我思考的那些人生终极命题,翻翻书,发现古今中外的人早替我们思考过了,我再去思考,又得麻烦上帝发笑一次……思考点生活中的平常事,也许平淡中见神奇,仿佛自己又发现了什么,生活总能让自己多点趣味。……太阳肯定每天都是新的,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去感受这个‘新’,如果真的感受到了,生活其实就多了很多色彩和乐趣。”


参考书目:
1 《Programming Ruby》Dave Thomas著
2 http://www.spack.org/index.cgi/InTheBeginningWasTheCommandLine
3 《三联生活周刊》2007年第8期
4 《¥19.99——顶尖广告高手自曝行业内幕》[法]弗雷德里克·贝格伯德著
5 《不许联想》王小峰著